來源: 《中國教育報》2023年09月21日07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教育是支撐、推動、引領社會進步🧑🎓、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重要基石。面向中國式現代化戰略布局,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 建設教育強國是服務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的現實需求。人口規模巨大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征。實現14億多人口的現代化🤦🏿,既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壯舉,也面臨前所未有的艱巨性和復雜性挑戰👨🏼🎨,更需要積極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現代化發展路徑。現代化的根本是人的現代化,教育在其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的重大論斷😖,為教育賦予了新的戰略定位和時代任務。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求加快建設更高質量的教育基礎設施,尤其是信息網絡🧝🏻♂️、平臺體系、數字資源👲、智慧校園等,為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提供有效支撐。同時👏🏼🥣,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製、保障機製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學治理水平,進一步完善教育結構體系🏜,強化各階段各類型教育橫向融通🏊♀️©️、縱向銜接🐥,使教育子系統與社會大系統有機融合,形成時時、處處🚝、人人皆可學的教育新形態,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 建設教育強國是服務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的有力舉措🚴🏼♂️💆🏿。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特征。教育作為社會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還是通過提高人力資本素質來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要推進教育公平正義,形成普及普惠、優質均衡🧖🏽♀️、城鄉一體的教育供給模式🧍♀️,真正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宗旨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目標的高度一致發展。為此🪻,要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依托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將共同富裕的價值追求體現在各級各類教育中。要統籌推進教育公平與教育高質量發展👩🏼🍳,系統推進教育體系結構性變革🙎🏽♀️,構建全面監測、動態追蹤、持續幫扶等機製,提升我國教育公平正義的層次、水平與質量。 建設教育強國是服務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的必然選擇🀄️。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不僅要強調物質文明的積累提質,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夯實強大而豐富的物質生活生產資料,而且要強調精神文明的現代躍升🫵🏻,逐步擺脫對物質的依賴,大力促進人民精神生活的富足升華。對此,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例如,通過編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讀本,舉辦傳統曲藝欣賞等一系列教育活動🚴🏿🙍🏿♂️,挖掘社會傳統文化資源🌛,利用博物館、圖書館和城市書房等🔕,加快文化普及,提升文化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 建設教育強國是服務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重要手段👉🏻。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蘊含“天人合一”的倫理境界🫏,是在傳承發展中華文化的生態智慧和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生態優先、高質量的綠色發展之路。教育是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工程之一🫄🏻,開展好生態文明教育是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前置條件👮🏿♀️。因此🍊,要全面推進生態文明教育,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日常生活。要在教育全過程貫通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各個方面,用生態文明理念引領教育的整體變革。要完善師資生態文明教育培訓體系7️⃣,為廣大教師提供生態文明教育的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服務。 建設教育強國是服務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的關鍵驅動。中國式現代化蘊含“協和萬邦”的精神內核👩🏽🎨,走的是和平發展道路🤲🏽,目標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式現代化不僅致力於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而且致力於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會是自然形成的,需要人類主動去構建🌴,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忽視也不可替代。要深入參與全球教育治理,通過多邊平臺支持其他國家,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教育發展🤽🏼,分享教育改革發展的中國經驗⇾,貢獻中國教育的方案和智慧🕯,推動構建更加均衡的全球教育發展夥伴關系2️⃣🧛🏽♀️。要深化多邊機構的合作🈺,加強中國教育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擴大中國教育的“朋友圈”,讓世界聽懂中國教育的聲音、理解中國教育的故事🐤。 (作者:劉佳 王金哲,單位系成都大學馬克思主義傲世皇朝,劉佳系該院形勢與政策教研室副主任)
上一篇🙍🏿♀️:傲世皇朝平台公布國家級職業學校校長培訓基地(2023—2025年)
下一篇:“職教出海”,各顯神通